助跑、騰空、換腿、落地,沙塵騰起又落下。廣東省第十二屆大學生運動會“淺香杯”田徑比賽三級跳賽場上,電子顯示屏上的數字14.17米如平地驚雷,讓蔡汝軒得以戴著金牌站上三年間屢次擦身而過的領獎臺。

現場頒獎
發現更換后的比賽場地未設置起跳板,蔡汝軒想起去年在廣東省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因沒有起跳板造成的失利不免有些忐忑。他站在助跑起點多次深呼吸,默念教練的叮囑:“控制步幅,學會適當犧牲第一步。”仔細感受完風向與自身狀態后,蔡汝軒目光堅定地直視前方,奮力助跑,每一跳都展現出勢不可擋的姿態。
“14.17米——”最終蔡汝軒突破了個人最高校紀錄(13.82米),以超越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13.80米)0.37米的優異成績一跳奪魁!“很激動,之前覺得進前八就很好了。”在資格賽首次跳進14.09米時,蔡汝軒意外到覺得“會不會是量錯了”。因為在大運會前,他從未跳進14米大關。而在過往三年的省錦標賽上,他總拿第四名,距離領獎臺僅一步之遙,但一直處于最高第四名的瓶頸。在三級跳前的跳遠比賽上,他也以6.81米的好成績取得了第四名。
“大運會的壓力其實更大,”蔡汝軒的競爭對手從曾經的十幾人到現在的幾十人。同時,三級跳比賽在早晨八點準時開始,他必須及時攝入能量、完成熱身并適應場地。他只能懷著“相信自己,相信奇跡會發生”的信念,將每一個動作做到位。
大運會開賽前兩三周,蔡汝軒針對短板進行了補足。此前,他在助跑末端未能加速爆發;第一跳過高而后繼乏力。而鄭富教練“控制步幅而非被步幅控制”“學會適當犧牲掉第一步,就能換來更遠的第二步”的話語點醒了他。于是,他學著在助跑末端保持加速能力并壓低第一跳高度,在穩中求遠。矯正動作后他通過肌肉記憶超越對自身能力極限的心理設限。
成功并非輕而易舉。“我想原來真正的‘跳板’,是數百次訓練刻進肌肉的記憶,是歷經挫敗仍不退縮的勇氣。”自去年11月,蔡汝軒以“一周六訓、一天兩訓”的強度開始了冬訓。清晨六點半他就起床去走欄架、訓練跑姿、訓練核心。有時訓練后大腿和腹部顫抖得站起不來,他就直接睡在瑜伽墊上。在一次次奔跑與跳躍中,他的肌肉記憶也慢慢形成。

教練為蔡汝軒佩戴金牌
厚積薄發是蔡汝軒的真實寫照,“所謂奇跡,不過是拼盡全力后的水到渠成。”在本屆大運會中,他參賽的跳遠和三級跳成績都刷新校最高紀錄并雙雙跨越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在一次次超越、最終贏得勝利后,他用汗水將“不可能”寫成“不,可能”。那些在訓練場上汗水浸入眼睛的刺痛,練核心力量的酸痛,最終化作托舉少年飛躍極限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