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暑假期間,廣外校園悄然經歷了一場更新升級,這是學校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是對“把關鍵小事辦成民生大事”承諾的切實回應。為系統呈現校園更新成果,講好有溫度、有細節、有共鳴的校園建設故事,本網特策劃推出“民生實事進行時”系列報道,以圖文、短視頻等融合傳播形式,全景展現暑期校園更新升級背后的民生關懷,凝聚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認同感與奮進力量,助力新學期開好局、起好步。
新學期伊始,廣外白云山校區、大學城校區內,平整的瀝青路、規整的門崗、明亮的燈光、便捷的充電站,從安全升級到景觀優化,每一處改變都讓日常通行更舒適。
作為大學的“第一張名片”,大學城校區的校門也得到了大大的升級改造。教學區西南門曾是移動式一座門崗,如今替換為兩座紅磚墻門崗,更加方便設施存放與日常管理。同時新的門崗與校園色調統一,力顯學校的蓬勃朝氣。

校園門崗
大學城校區行政樓東南門的校名石也完成移位升級——向前移動12米至廣場中央,寓意著學校向前邁一大步。周邊舊人行道翻新為瀝青路面,新增環繞草坪與12棵紅葉石楠球花,原本被大樹遮擋的校名石如今醒目直觀,校門入口的儀式感與歸屬感隨之增強。

校名石
傍晚的大學城校區正門廣場上,18套高桿路燈照亮整片區域,38套庭院燈透出柔和暖光,搭配新鋪設的人行道地磚與樹池座椅,傍晚散步、等候的師生多了一處舒適空間。
大學城校區隧道廣場的30盞氛圍燈改善了臺階區域的照明,降低夜間通行風險。返校的大二學生劉同學看到此變化,感嘆:“現在氛圍燈一亮,不僅更安全,也讓朋友們更愿意在這兒聊聊天談談心了。”

文化廣場
白云山校區文化廣場、大學城校區藝術樓周邊等區域,共2.1萬平方米景觀完成提質。清除雜亂灌木叢、修整樹木、翻新道路與棚架、更新草地,改造后的白云山校區文化廣場通透開闊,滿眼綠意沁人心脾,成為師生日常通行中亮眼的景觀節點。
暑假期間,學校為兩個校區的綠色出行添了份便利,白云山校區、大學城校區汽車充電站二期項目順利完工,于9月5日正式投入使用。白云山校區的充電站選址財院體育館后側,新添6臺30kW直流快充樁與7臺7kW交流慢充樁,快充、慢充結合,滿足不同車型的補能需求。

白云山校區充電樁
大學城校區的充電站則設在學術交流中心地上停車場,新增6臺30kW直流快充樁,高效補能的特性讓師生無需久等。“現在校區里添了新充電站,開車上班隨時能補能,真是太方便了!”一位新能源車主老師笑言。此前,兩校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點位緊張的問題較為明顯,師生常面臨找樁、等樁的困擾。新充電站的投用,有效緩解了這一痛點,讓綠色出行在校園里更易實現,也讓低碳理念進一步融入師生日常。

大學城校區充電樁
從腳下的路到頭頂的燈,從進出的門崗到補能的充電樁,校園“行”的每一處改造,精準戳中了師生的需求。這些變化,不只是硬件的升級,更是藏在出行里的溫暖。每一次上學、下課、通勤的路,都走得順暢、舒心,讓校園生活多了一份看得見的愜意。